東漢班固的「漢書董仲舒傳」:「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此言意謂做任何事情應該匡扶正義,以眾人利益為主,而非為一己的功利做打算;把真相闡明時,卻不自己邀功。
老師是否應該為自己的升等而汲汲營營呢?若如此,則不為學生謀其利。
當學生有優良學習成就時,是否要強調是自己的功勞呢?若如此,則不為學生計其功。
謹以此為惕!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教授能賺多少錢?
近來為了女兒要念社會組,我開始勤看報紙的社會新聞,並將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新聞拿來討論,以促使其有更廣博的社會知識與個人看法。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年收入賺翻未必能幸福(工商時報,2010/9/8),便與女兒討論。此篇文章是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Angus Deaton研究2008年與2009年的蓋洛普幸福指數(Gallup-Healthways Well-Being Index)得到的結果,年收入的門檻在7萬五千美元。
沒想到她反問一句:那當教授能賺多少錢?這個尷尬的問題令我當場愣住。
我的回答是,當教授的薪水可能不能達到文章中的幸福上限,但足夠我們家滿足的過日子,我們應該感到幸福。
過了幾天,我再看到另外一篇消息世界富人大增4成(2010/9/28)。美林證券對於富人的定義,是要有可理財投資的閒錢100萬美元以上,才稱之為富人。
從種種社會定義來看,教授果然不是有錢人。
但是也許應該這樣問:當教授是否能幸福?
只是,我想這樣問依然太膚淺。由現在的社會現像與個人經驗來觀察,幸福豈是與金錢或職業有關。近幾年也聽到一些教授自殺、過勞死,更不乏有教授不斷在抱怨工作的辛勞。因此,我深切以為每個人的內心想法才是幸福的關鍵。
只是這樣的想法可能太深奧。
因此另外從統計的角度來看,我可以這樣簡單來說:當教授自主性高,薪水穩定,因此就「機率」上來講,比較幸福。
對照今年發生另外一件事情:教育部已經決定大學教授薪水可以彈性提高。雖然這是已經經過多年的爭論後的政策決定,但依然有反面的意見(凡事不能只談錢,洪蘭,聯合報,2010/9/29)。
對於知識份子,錢的確不代表一切。自主、尊重、對真善美聖的追求,才是更高的心靈層次問題,方是開啟幸福的金鑰。
除了有金鑰外,還需要找尋開啟的銅門。這要從大學老師「研究」與「教學」的兩個重要職責來談。
研究是職責要求,其過程是獨立而孤寂的;並且研究必須不斷創新超越,因此以幸福感的定義來講,研究僅能得到短暫的幸福,而非恆久的幸福。
我個人認為大學老師若能有幸福感,其幸福應來自教學的成就,也就是學生在學習後的回饋。今年教師節看到美國第56號教室的雷夫老師來台灣的相關新聞(給孩子的第一堂課:良好品德,2010/9/28)(全美教師獎雷夫:成績不能評斷一個人,2010/9/29),心靈深處有很強的悸動。
雷夫能夠持之以恆的從教學中得到成就,我個人相信他一定認為自己很幸福快樂。只是從新聞的文章中,我看到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常會遇到很多的挫折,此時老師的幸福感就會不斷降低。但是若能堅持下去,不放棄孩子,關心他們,則應該能看到孩子的進步。我相信這時將會是老師幸福的開始。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年收入賺翻未必能幸福(工商時報,2010/9/8),便與女兒討論。此篇文章是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Angus Deaton研究2008年與2009年的蓋洛普幸福指數(Gallup-Healthways Well-Being Index)得到的結果,年收入的門檻在7萬五千美元。
沒想到她反問一句:那當教授能賺多少錢?這個尷尬的問題令我當場愣住。
我的回答是,當教授的薪水可能不能達到文章中的幸福上限,但足夠我們家滿足的過日子,我們應該感到幸福。
過了幾天,我再看到另外一篇消息世界富人大增4成(2010/9/28)。美林證券對於富人的定義,是要有可理財投資的閒錢100萬美元以上,才稱之為富人。
從種種社會定義來看,教授果然不是有錢人。
但是也許應該這樣問:當教授是否能幸福?
只是,我想這樣問依然太膚淺。由現在的社會現像與個人經驗來觀察,幸福豈是與金錢或職業有關。近幾年也聽到一些教授自殺、過勞死,更不乏有教授不斷在抱怨工作的辛勞。因此,我深切以為每個人的內心想法才是幸福的關鍵。
只是這樣的想法可能太深奧。
因此另外從統計的角度來看,我可以這樣簡單來說:當教授自主性高,薪水穩定,因此就「機率」上來講,比較幸福。
對照今年發生另外一件事情:教育部已經決定大學教授薪水可以彈性提高。雖然這是已經經過多年的爭論後的政策決定,但依然有反面的意見(凡事不能只談錢,洪蘭,聯合報,2010/9/29)。
對於知識份子,錢的確不代表一切。自主、尊重、對真善美聖的追求,才是更高的心靈層次問題,方是開啟幸福的金鑰。
除了有金鑰外,還需要找尋開啟的銅門。這要從大學老師「研究」與「教學」的兩個重要職責來談。
研究是職責要求,其過程是獨立而孤寂的;並且研究必須不斷創新超越,因此以幸福感的定義來講,研究僅能得到短暫的幸福,而非恆久的幸福。
我個人認為大學老師若能有幸福感,其幸福應來自教學的成就,也就是學生在學習後的回饋。今年教師節看到美國第56號教室的雷夫老師來台灣的相關新聞(給孩子的第一堂課:良好品德,2010/9/28)(全美教師獎雷夫:成績不能評斷一個人,2010/9/29),心靈深處有很強的悸動。
雷夫能夠持之以恆的從教學中得到成就,我個人相信他一定認為自己很幸福快樂。只是從新聞的文章中,我看到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常會遇到很多的挫折,此時老師的幸福感就會不斷降低。但是若能堅持下去,不放棄孩子,關心他們,則應該能看到孩子的進步。我相信這時將會是老師幸福的開始。
最後,我得老生常談一句:常看到報紙電視的社會新聞在強調或炒作奢華的意識型態,因此現今有些年輕人不知不覺也崇尚富有奢華的生活風氣,價值觀傾倒。
我很慶幸能透過一些社會新聞的文章,告訴女兒金錢與價值的觀點,自己並且也重新省思當老師的意義。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2010年8月土耳其伊斯坦堡(ICPR)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給新進老師的經驗分享
本文為2010年2月19日理工學院98學年度新老師傳承營,針對新進老師分享研究經驗的講綱。
研究3問(R3H:Research 3 Hows)
新進老師的3個主要問題為:1.如何有效進行教學與研究的時間分配;2.如何參與整合性研究;3.如何有效進行跨領域研究。本文將說明這3個問題。
但首先需有幾點要瞭解的地方:1.研究計畫有各種類型,如國科會個人型計畫為最單純的形式;但整合型計畫變化會比較多,如科專計畫、產學計畫等。2. 研究題目與研究資料蒐集常常會是撰寫研究計畫最花費時間的原因。3. 研究計畫的執行需依靠研究生,因此新進老師要先擁有指導研究生的能力。
第一問:如何有效進行教學與研究的時間分配
這基本上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問題。
首先要瞭解:教學與研究是有衝突的。教學需被打斷,研究需要專注。
為何教學需被打斷呢?工作被打斷,被打斷即工作(哈佛經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被打斷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然而研究的壓力很大,第一為升等壓力、六年條款;其次是撰寫論文需花費的時間力氣很久;再來是得爭取研究計畫經費以建立良好的研究設備。這些都需要專注。
因此要將兩者好好的進行時間管理,協調分配使用時間,是很重要的功夫。
(1) 瞭解研究與教學的各個部份所佔時間百分比
(A) 教學:又分為貝克與授課兩種工作
(a) 備課:規劃教學內容,規劃教學進度,製作、整理、更新教材,規劃學習成效評估方式,匯入線上系統
(b) 授課:課前準備,批改作業、考卷,解惑,課程活動規劃,線上系統維護、異動公告
(B) 研究:又分為論文、計畫、服務等三種工作
(a) 論文:構思,蒐集資料,撰寫計畫書,修改,投稿,Revise修訂
(b) 計畫:構思,蒐集資料,撰寫計畫書,修改,投稿,執行,撰寫結案報告
(c) 服務:審查論文/計畫,指導研究生
(2) 訂定教學與研究兩者的時間百分比: 知道老師需要花費的各項工作時間後,就可以來訂定每項工作站用時間的百分比。例如一天工作12小時,則也許教學:研究為3:9。
(3) 決定教學與研究兩者的固定時間:由於研究需要專注,因此最好能將研究的時間切分清楚。
另外常見的一個經驗,是新進老師常常非常努力撰寫計畫書爭取經費,卻發現大量的研究分析資料沒有時間整理成論文。因此要注意預留時間來撰寫論文。因為提計畫需撰寫新概念新想法,需要花很多時間蒐集資料;但是寫論文是整理舊概念舊想法,也需要花很多時間。
第二問:如何參與整合性研究
這基本上是Team Work的問題。
首先要問:為何要參加整合型研究計畫?整合型研究計畫的優點是經費較多、多年期、因此有利於穩定研究;此外在整合型計畫中老師之間可以相互學習。
但是參與整合型計畫的缺點,則是需額外增加溝通協調之時間。
我自1999年進入輔大以來,到2010年共曾參加6個整合型計畫,從兩系4個老師4百萬經費的整合,到校外18校29個教授4年1億三千萬元的計畫都有。此處提供幾點經驗與看法:
(1) 參與的階段:若在整合型計畫初期即參與,則需很清楚研究方向整合,因此需瞭解自己領域與他領域之關連。若在執行階段開始參與,則要注意事務分工,也就是要跟其他子計畫老師之間分擔事務,以建立良好的計畫執行效率。要注意的是,需有Well-Training之研究生來幫忙,否則會很辛苦。
(2) Team Work的思維:Team Work的常見方法就是定期開會溝通,訂定工作小組。另外,參與計畫的人,都期待 Efficiency, Smooth execution, Get to the point,因此不論是在開會、溝通上都希望不要花太多時間,並且研究方向需能互補。
(3) Case study: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
第三問:如何有效進行跨領域研究
其答案為:學習看到別人的優點
跨領域的研究,其定義應該指與「非本科系」的老師進行對話、交談、共提研究計畫等。若能與不同學院老師進行研究,則更是有意義的跨領域研究。
跨領域研究,不一定是以計畫形式在進行。至於進行跨領域研究之優點,則是不再將自己侷限在有限的研究領域,而能多看到其他美好的事務,進行更多元的學習。此外,在輔大的研究環境裡,若能充分利用輔大多元化的教學研究環境,則會有更多的收穫。
但是跨領域研究的缺點,則是需花費比整合型研究更多的時間與力氣,對於論文發表與計畫的報酬較低。
我曾經有經驗與生物醫學共同進行定期Bioinformatics的研究討論,與企管系、英文系共同提出E-learning研究計畫,與心理系探討網路科技的人文影響,與醫學系與醫院探討睡眠醫學。這些經驗都給我美好的經驗,並刺激我多元的思考方向。
基本上,各個學科的學習經驗,促成各種不同領域學者的「研究性格」。生物醫學學者眼中以諾貝爾獎為方向,讓我們可以更前瞻的角度思考事情。人文的學者頗有風花雪月、吟詩作樂的文雅風,可以給我們心靈慰藉。商管學者經濟導向,強調錢很重要、對於產學合作非常有概念。理工學者為追求真理而有自閉傾向,多如愛迪生,每日早出晚歸甚至不眠不休待在實驗室做實驗;嚴重者會如科幻電影情節,時而喃喃自語,時而欣喜若狂。
在進行跨領域研究時,可注意下列事情:
(1) 要有包容與對話的態度
(2) 先學習共通語言: 可從兩個階段來學習:Brain storming: Free-style talking、Topic study: Oral presentation with basic knowledge survey
(3) 嘗試瞭解領域之關連
(4) 要清楚重點不在獲得實質的研究報酬(論文、計畫),而是渴求對真理的追尋
研究3問(R3H:Research 3 Hows)
新進老師的3個主要問題為:1.如何有效進行教學與研究的時間分配;2.如何參與整合性研究;3.如何有效進行跨領域研究。本文將說明這3個問題。
但首先需有幾點要瞭解的地方:1.研究計畫有各種類型,如國科會個人型計畫為最單純的形式;但整合型計畫變化會比較多,如科專計畫、產學計畫等。2. 研究題目與研究資料蒐集常常會是撰寫研究計畫最花費時間的原因。3. 研究計畫的執行需依靠研究生,因此新進老師要先擁有指導研究生的能力。
第一問:如何有效進行教學與研究的時間分配
這基本上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問題。
首先要瞭解:教學與研究是有衝突的。教學需被打斷,研究需要專注。
為何教學需被打斷呢?工作被打斷,被打斷即工作(哈佛經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被打斷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然而研究的壓力很大,第一為升等壓力、六年條款;其次是撰寫論文需花費的時間力氣很久;再來是得爭取研究計畫經費以建立良好的研究設備。這些都需要專注。
因此要將兩者好好的進行時間管理,協調分配使用時間,是很重要的功夫。
(1) 瞭解研究與教學的各個部份所佔時間百分比
(A) 教學:又分為貝克與授課兩種工作
(a) 備課:規劃教學內容,規劃教學進度,製作、整理、更新教材,規劃學習成效評估方式,匯入線上系統
(b) 授課:課前準備,批改作業、考卷,解惑,課程活動規劃,線上系統維護、異動公告
(B) 研究:又分為論文、計畫、服務等三種工作
(a) 論文:構思,蒐集資料,撰寫計畫書,修改,投稿,Revise修訂
(b) 計畫:構思,蒐集資料,撰寫計畫書,修改,投稿,執行,撰寫結案報告
(c) 服務:審查論文/計畫,指導研究生
(2) 訂定教學與研究兩者的時間百分比: 知道老師需要花費的各項工作時間後,就可以來訂定每項工作站用時間的百分比。例如一天工作12小時,則也許教學:研究為3:9。
(3) 決定教學與研究兩者的固定時間:由於研究需要專注,因此最好能將研究的時間切分清楚。
另外常見的一個經驗,是新進老師常常非常努力撰寫計畫書爭取經費,卻發現大量的研究分析資料沒有時間整理成論文。因此要注意預留時間來撰寫論文。因為提計畫需撰寫新概念新想法,需要花很多時間蒐集資料;但是寫論文是整理舊概念舊想法,也需要花很多時間。
第二問:如何參與整合性研究
這基本上是Team Work的問題。
首先要問:為何要參加整合型研究計畫?整合型研究計畫的優點是經費較多、多年期、因此有利於穩定研究;此外在整合型計畫中老師之間可以相互學習。
但是參與整合型計畫的缺點,則是需額外增加溝通協調之時間。
我自1999年進入輔大以來,到2010年共曾參加6個整合型計畫,從兩系4個老師4百萬經費的整合,到校外18校29個教授4年1億三千萬元的計畫都有。此處提供幾點經驗與看法:
(1) 參與的階段:若在整合型計畫初期即參與,則需很清楚研究方向整合,因此需瞭解自己領域與他領域之關連。若在執行階段開始參與,則要注意事務分工,也就是要跟其他子計畫老師之間分擔事務,以建立良好的計畫執行效率。要注意的是,需有Well-Training之研究生來幫忙,否則會很辛苦。
(2) Team Work的思維:Team Work的常見方法就是定期開會溝通,訂定工作小組。另外,參與計畫的人,都期待 Efficiency, Smooth execution, Get to the point,因此不論是在開會、溝通上都希望不要花太多時間,並且研究方向需能互補。
(3) Case study: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
第三問:如何有效進行跨領域研究
其答案為:學習看到別人的優點
跨領域的研究,其定義應該指與「非本科系」的老師進行對話、交談、共提研究計畫等。若能與不同學院老師進行研究,則更是有意義的跨領域研究。
跨領域研究,不一定是以計畫形式在進行。至於進行跨領域研究之優點,則是不再將自己侷限在有限的研究領域,而能多看到其他美好的事務,進行更多元的學習。此外,在輔大的研究環境裡,若能充分利用輔大多元化的教學研究環境,則會有更多的收穫。
但是跨領域研究的缺點,則是需花費比整合型研究更多的時間與力氣,對於論文發表與計畫的報酬較低。
我曾經有經驗與生物醫學共同進行定期Bioinformatics的研究討論,與企管系、英文系共同提出E-learning研究計畫,與心理系探討網路科技的人文影響,與醫學系與醫院探討睡眠醫學。這些經驗都給我美好的經驗,並刺激我多元的思考方向。
基本上,各個學科的學習經驗,促成各種不同領域學者的「研究性格」。生物醫學學者眼中以諾貝爾獎為方向,讓我們可以更前瞻的角度思考事情。人文的學者頗有風花雪月、吟詩作樂的文雅風,可以給我們心靈慰藉。商管學者經濟導向,強調錢很重要、對於產學合作非常有概念。理工學者為追求真理而有自閉傾向,多如愛迪生,每日早出晚歸甚至不眠不休待在實驗室做實驗;嚴重者會如科幻電影情節,時而喃喃自語,時而欣喜若狂。
在進行跨領域研究時,可注意下列事情:
(1) 要有包容與對話的態度
(2) 先學習共通語言: 可從兩個階段來學習:Brain storming: Free-style talking、Topic study: Oral presentation with basic knowledge survey
(3) 嘗試瞭解領域之關連
(4) 要清楚重點不在獲得實質的研究報酬(論文、計畫),而是渴求對真理的追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