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驚夢(Vargtimmen)

歷數不盡渾噩夢境
悠悠醒來
逃入現實

睜眼  四周寂靜

心與腦欲啟動
下意識卻竄升佔位
一抹惆悵緩緩上心口
哀過去記憶 憂未來苦痛
莫名悲傷    交織 擴張 膨脹
滿溢情緒全身席捲
酸楚至極的心  與   掙扎失措的理智

將失衡之際  躍起
再逃入現實
看見Blue Screen

註1:Vargtimmen為瑞典文字,意指黎明前人們做惡夢醒來,心悽惶恐不知所以,如入幽冥黑暗境地的心情。Vargtimme亦為伯格曼(Bergman)執導之恐怖片電影狼的時刻 (Hour of the Wolf)的原片名。
註2:本文以Vargtimmen的驚夢意義作為標題,以曉明本詩作的原意。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台灣天主教安老院參訪

參訪台灣天主教安老院是一趟奇異的心靈體驗。在靜謐安詳的氣氛中,與活潑開朗的長者交談,向信德堅定的修女請益,充分體認天主教義、愛的真諦在老人照護上的極致展現;經過修女們無我無私的愛,我在此看到老人尊嚴與生存權利的真正意義。

2011年1月12日,一個冷冽寒冬的午後,全台凍冷,新聞報導玉山於零下一度剛飄落冬季初雪。在八度低溫下,一群輔大的參訪團體:由電機、社工、法律系老師、醫學院研究生以及宗輔室同仁等組成的八人隊伍,在黃神父帶領下朝攝氏七度的台北縣八里鄉邁進,展開一場感動之旅。

出發前我已預做功課,瞭解台灣天主教安老院是由安貧小姐妹會(The Little Sisters of the Poor, Home for the Aged)的四位修女於1968年來台設立,至今已43年,位處於觀音山山麓,淡水河畔,會主為法國修女余剛貞(Jeanne Jugan)。余會主於1982年受封真福,並在2009年10月12日進一步由教宗本篤十六世封為聖女。安貧小姐妹會從1839年成立以來,在全世界32個國家成立二百餘間安老院,每間均頗具規模,在台灣則僅有八里此一間安老院。此二百餘座安老院目標一致,皆為70歲以上窮苦無依老人安養善終。台灣分院可安置九十餘位長者,入院條件需貧苦無依、能健康自理,宗教不拘,但入院後即便有重症仍將照顧其至終老。從網站訊息可看出該院與外界互動密切,常有外界團體以志工身份至院區舉辦各式活動,如基金會慈善義演、民間藝團音樂舞蹈表演、中學教師學生之關懷活動等,亦有高科技公司贊助院區長者參觀花博,各式外界活動約每週1~2次,堪稱頻繁。

在寒冬常見的陰冷天氣中,我們一行人抵達安老院,見到一棟Ω型的四層舊式建築。我們接受洪修女的招待並順利完成參訪過程,首先參觀了軟硬體設施,最後並與專職員工、志工以及長者進行約一個小時的訪問。硬體設施主要為住房,另外則有餐廳、復健室、聖堂、手工藝室、自理老人區、小廚房、休息室等。我們在寬敞的空間中由一樓至三樓逐步行進參觀,過程中或見長者緩步穿梭其中。

在洪修女的介紹下,我們了解目前院區之人力資源,主要由十四位修女來照顧七十餘位長者,約1:5的比例。另外後勤支援則有三十五位全職聘僱人員,包含庶務、照護、廚房、行政、清潔等,其中庶務人員約二十五位,而可協助修女進行護理之照護人員主要有四位;社工人員一位,提供社會工作之專業協助;另外還有臨時人員如志工、照顧服務人員、醫生、護士等百餘位。雖然如此,安老院仍然人力有限,為維持照護品質,採被動申請方式,照護人數不能超過九十餘人並且需以貧困無依者為最高優先。

住房散佈於一、二、三樓,分為夫妻房與個人房,個人房又分老先生房與老太太房兩種。夫妻房位於一樓右側,一房有兩床、一套衛浴設備、以及床櫃、衣櫃等基本設施,床几簡明乾淨,一塵不染。二樓左右兩側分別為老先生區與老太太區,主要安置需醫療護理養護之長者為主,目前共有老先生17位,老太太16位,兩區各有1人房、2人房、與4人房等3種房型,原則上平常之各式活動為老先生、老太太分區活動,活動種類多元,如活力音樂園、陶藝課、彩繪人生等活動。三樓則是自理老人區。

復健室位於二樓約有二十餘坪,置放近十台運動復健器材以供長者加強肌力或進行物理治療,據修女提及會有治療師定期來協助長者復健。此房間為我僅見有科技協硬體設備助照護長者的地方。

聖堂位於建物二樓中央處,圓頂挑高約4米,可容納二百餘人,為安養院中心信仰寄託之處。聖堂及整棟建築由西班牙籍耶穌會修士同時期一起設計,進入聖堂氣氛莊嚴肅穆,自有一股寧靜神聖的力量瀰漫在寬廣的空間之中。聖堂每日清晨皆有神父主持彌撒,早晚課皆有一人主禱讀經,藉由誦念玫瑰經,在聖母瑪麗亞的的撫慰下安頓蒼茫無依的靈魂。

手工藝室是一間也約有二十餘坪、明亮而充滿活力的房間。我們見到約六位長者正孜孜不倦地組拼裁切加工各式手工藝品,如紙雕、陶雕、木雕等,或形肖靈動活潑、或工藝精巧細緻,足見長者們仍有靈巧雙手可完成不凡作品,作品經過販賣之所得並不作為該安老院之收入,而是捐給斯里蘭卡、菲律賓等地之安老院。長者們見到我們的到來,興奮地跟我們分享手工藝室帶給他/她們的好處:消磨時間、社交、滿足與成就。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長者都是來安老院後才經過學習而逐漸學會各項手藝。至此我們深深相信並體會藝術治療在老人照護上的優異之處。

以上充足豐富的軟硬體設施與活動,使台灣天主教安老院能在每三年一次的政府評鑑(內政部社會局以及台北縣政府)連續多次都獲得甲等甚至優等的獎座鼓勵。我們也看到該安老院從長者的食衣住行照顧、文康活動、生活輔導、生命安寧等四方面都能完整的給予身心靈照顧,即便老年重病,修女仍陪伴侍病直至終老,給予不插管不氣切之安寧尊嚴照護,並依照遺囑依其信仰安排殯葬或在三德公墓火化,給予老者全面性、可信賴的安身立命場所。

安老院的財務狀況是令我們好奇的,後來發現也是其最有特色之處。每年約一千萬元的預算來源,修女們堅持必須完全依照百餘年來豎立的傳統方式來獲取:不收受穩定募款來源、不申請政府補助經費、不舉辦募款餐會、不接受政治性質捐款。換言之,安老院要完全依靠施予和捐贈,但不得擁有任何公債利息或永久性的固定收益,為此也不可接受任何可以帶來固定收益或具有永久性收益條件的遺產、捐贈、基金或獻儀。修女們相信:如果她們囤積瑪納,瑪納便會在她們手中腐爛,猶如當年發生在天主子民身上一樣。因此之故,安老院收入全靠捐贈發票、零錢、劃撥捐贈等小額不固定收入,以及修女們一點一滴挨家逐戶募款募資得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皆如此。如此地辛苦,是為了確保安老院之經營能不受社會影響,以堅持創會會主的純善理念:無私照顧貧苦老人直至終老。

最後一項參訪安排,是超過一個小時的面對面晤談,由我們所有參訪者與三位全職員工、四位志工、以及三位長者一起進行。受訪者皆為教友,受訪員工會至懷仁上課受訓,以接受專業倫理等訓練並瞭解評鑑相關事務;受訪志工來自退休的專業廣告攝影師、銀行家、外商公司人員等社會人士。員工與志工皆感召修女的聖德,認為在此服務是一個心靈回饋的志業,獲得大於付出;修女們在此愛的地方把這裡當作家,其對老者的尊重、關懷與愛可從無微不至的小處看出:吃飯、洗澡、如廁,把屎把尿犧牲奉獻而毫無慍色,志工並尊稱修女為「長者的天使」。而在訪談過程中,員工志工與老者之間的互動非常直接而感人,毫無做作的逗樂、幽默開懷的暢談,著實令人印象深刻。三位受訪長者分別為八十歲的蕭老太太、八十四歲的陳老先生、以及九十歲的劉媽媽。長者們述說院內老人來自海內外四面八方不同的環境,同聚一堂卻語言、思想、信仰、習慣互異,巨大的習性差異卻不會造成爭吵,因為在修女愛的教化下一同生活,長者之間已無所爭。

參訪心得如網站上所放余剛貞會主之言:「只要能令長者欣悅,便一無所求。」一語簡單道盡台灣天主教安老院的宗旨。生命尊嚴、信、望、愛、弱勢關懷等人道精神,在此處透過養老、敬老、愛老的具體行動,讓我們在訪問過程中無處不能直接感受而潸然動容。

本文最後整理台灣天主教安老院的不及與需求之處,或可作為將來幫助台灣天主教安老院之處,也可作為將來輔仁大學發展安老院的參考。第一項為晤談時提出的醫療資源需求,尤其是醫生志工的參與,對於安老院有重大的幫助。第二項為工藝品教學志工的需求,此為參觀手工藝室時一位在場志工向黃神父提出的建議,透過輔仁大學藝術學院等師生的專業藝術能力參與,應可擴大幫助老人在藝術治療、園藝治療、音樂治療等方面的成效。第三項為志工提出對往生者殯葬方式之尊重,建議時直言目前台灣殯葬業由專屬業者把持,因此常無法讓往生者依其遺囑進行原信仰方式的殯葬儀式,若能由教友組成哀傷團體,當有助此事。最後一項是個人的建議,希望能再多透過電子資通訊科技的幫助,降低照護者的負擔,以在提高照護品質的同時仍能兼顧長者尊嚴、愛與關懷,若如此則是科技回饋社會、致用人群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