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教授能賺多少錢?

近來為了女兒要念社會組,我開始勤看報紙的社會新聞,並將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新聞拿來討論,以促使其有更廣博的社會知識與個人看法。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年收入賺翻未必能幸福(工商時報,2010/9/8),便與女兒討論。此篇文章是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Angus Deaton研究2008年與2009年的蓋洛普幸福指數(Gallup-Healthways Well-Being Index)得到的結果,年收入的門檻在7萬五千美元。

沒想到她反問一句:那當教授能賺多少錢?這個尷尬的問題令我當場愣住。

我的回答是,當教授的薪水可能不能達到文章中的幸福上限,但足夠我們家滿足的過日子,我們應該感到幸福。

過了幾天,我再看到另外一篇消息世界富人大增4成(2010/9/28)。美林證券對於富人的定義,是要有可理財投資的閒錢100萬美元以上,才稱之為富人。

從種種社會定義來看,教授果然不是有錢人。

但是也許應該這樣問:當教授是否能幸福?

只是,我想這樣問依然太膚淺。由現在的社會現像與個人經驗來觀察,幸福豈是與金錢或職業有關。近幾年也聽到一些教授自殺、過勞死,更不乏有教授不斷在抱怨工作的辛勞。因此,我深切以為每個人的內心想法才是幸福的關鍵。

只是這樣的想法可能太深奧。

因此另外從統計的角度來看,我可以這樣簡單來說:當教授自主性高,薪水穩定,因此就「機率」上來講,比較幸福。

對照今年發生另外一件事情:教育部已經決定大學教授薪水可以彈性提高。雖然這是已經經過多年的爭論後的政策決定,但依然有反面的意見(凡事不能只談錢,洪蘭,聯合報,2010/9/29)。

對於知識份子,錢的確不代表一切。自主、尊重、對真善美聖的追求,才是更高的心靈層次問題,方是開啟幸福的金鑰。

除了有金鑰外,還需要找尋開啟的銅門。這要從大學老師「研究」與「教學」的兩個重要職責來談。

研究是職責要求,其過程是獨立而孤寂的;並且研究必須不斷創新超越,因此以幸福感的定義來講,研究僅能得到短暫的幸福,而非恆久的幸福。

我個人認為大學老師若能有幸福感,其幸福應來自教學的成就,也就是學生在學習後的回饋。今年教師節看到美國第56號教室的雷夫老師來台灣的相關新聞(給孩子的第一堂課:良好品德,2010/9/28)(全美教師獎雷夫:成績不能評斷一個人,2010/9/29),心靈深處有很強的悸動。

雷夫能夠持之以恆的從教學中得到成就,我個人相信他一定認為自己很幸福快樂。只是從新聞的文章中,我看到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常會遇到很多的挫折,此時老師的幸福感就會不斷降低。但是若能堅持下去,不放棄孩子,關心他們,則應該能看到孩子的進步。我相信這時將會是老師幸福的開始。


最後,我得老生常談一句:常看到報紙電視的社會新聞在強調或炒作奢華的意識型態,因此現今有些年輕人不知不覺也崇尚富有奢華的生活風氣,價值觀傾倒。

我很慶幸能透過一些社會新聞的文章,告訴女兒金錢與價值的觀點,自己並且也重新省思當老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