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揠苗助長乎

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讓我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其知識的累積是需要時間的,萬不能急切。因此越來越能深切體會「揠苗助長」的意義。

舉例而言,有一次多位老師在討論一門課教學進度時,總覺得有許多東西要教,因此有老師開始覺得:一學期18週只拿15週來教學,另外有3週拿來考試並驗證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很沒有效率的作法」;能否再壓縮學習成效的驗證時間,多教一個星期,多教一些東西,這樣能讓學生多學一些內容。

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其實蠻普遍發生在學校。老師總覺學生不夠用功,一學期的課可以再多教一些東西;學生自己要用功,想辦法吸收。

但也許老師太急了。

學生學習,不能揠苗助長,是耐心等待。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參訪台北萬華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之心得

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全名為「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台北市私立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是一個充滿天主教特色並在老人照護上具有開創性特點的一個養護機構。該中心擁有完善的硬體設備、充足的醫療資源與人力資源,得以全力實踐天主教愛的真義,將此意義展現在失智老人照護上。在天主教愛與尊重精神的護託下,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為台灣的養護機構立下一個良好典範。

201141日,連日陰霾寒冷的天氣開始轉晴而暖和。在一個溫暖的午後,輔大一行七人包含護理系、社工系、電機系、臨心系、餐旅系以及宗輔室的老師同學們,在黃神父的帶領下前往參訪聖若瑟老人養護中心。

聖若瑟中心以老人失智照護為主,為一個特色顯著之老人養護中心。自民國九十一年在狄剛總主教「為失智老人打造一個愛的世界」的理念下,結合聖心修女會、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共同成立該中心,由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院長鄧世雄兼任執行長,並在九十二年聘任王寶英主任負責營運,至今已十週年並頗具規模。該中心位於台北市萬華區一棟八層樓房,其中地下一樓到四樓等五層樓供該中心營運使用,樓地板面積粗估約近2000平方米。該中心曾於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發表歷時三年拍攝的「被遺忘的時光」電影紀錄片,獲得社會廣大迴響。

該中心主要服務為失智老人之全日託照顧,床位64個;日間照顧服務則有20床;另外也有喘息服務,並自去年開始進行開創性的居家喘息服務。服務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患輕、中度失智症但具有行動能力者,失能程度升高或重病者則會全程轉介到殘照或相關養護單位。中心以約11之照護人力提供服務,足夠的人力資源使其可達到個別化、差異化的照顧。該中心透過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而擁有充分之醫療資源,除了護理師外,另外亦有精神科、神經科、一般科醫師、心理師、復健師等支援,提供充分的醫療服務,此點與台北八里台灣天主教安老院有顯著的差異,並且為其特色之一。

我們一行人大約於下午兩點半抵達聖若瑟中心,由護理組長徐小姐進行簡報,王主任陪同座談、參觀與解說。座談時由2位志工、2位行政人員說明其在聖若瑟工作多年的心得與經驗。由於座談討論時互動密切,因此直到約六點才開始參觀,時間過晚而未能參觀全日托,僅參觀日托之空間設備。接近七點才結束聖若瑟之參訪。

座談過程可充分感受該中心個人差異化的服務理念。我們聽到許多個案的例子,如有抽煙、喝酒、教書等例子,該中心在接待初期以1人專職陪同的方式進行照顧,並搭配志工陪伴。而在照顧失智老人過程當中,包括洗澡、遊走等都會遇到困難與挫折,甚至會發生失智老人之暴力現象等。但該中心有多位志工與行政人員並非照護專業人員,也對失智老人不具專業知識,但多能長期服務達十年之久而不減損服務品質,我們參訪團隊皆對此點深感好奇,並提出多項詢問。根據個人觀察原因有二:一、該中心的服務團隊在獨特的管理模式下:信任、鼓勵、分享、支持,而有強烈的工作向心力;遇到困難會相互討論,交換心得並立即解決問題,每位服務人員因此得以逐漸累積失智老人的專業照顧知識而得心應手。二、該中心行政人員、志工等雖不一定為天主教教友,但該中心整體而言具有濃厚的天主教愛與尊重之精神,透過服務人員之間的相互照顧與愛,再延伸到對於失智老人愛的照護,經由差異化給予被照護長者尊嚴。

座談過程感受該中心另一個特色是整體而全面,並包含了家屬與社區的層面。在家屬層面,該中心在2010年即舉辦六次家屬團體之訓練會、照顧訓練班、家屬關懷活動等,透過這些互動讓家屬理解失智老人的專業知識與照顧技巧,也讓家屬透過團體互動得以抒發情緒,而家屬經驗與知識的累積在失智老人的照護品質上又可再度提升。另外該中心與社區互動良好,因此失智老人住戶仍得以外出散步以抒解在有限空間之心理壓力,為一般養護中心難得做到的地方;例如2010年耶誕節就跟鄰近一家托兒所共同進行活動,老人與小孩一起快樂過耶誕節,除了可讓失智老人透過社區多元化活動得到幫助,對於小孩的老人教育也有正面意義。

聖若瑟中心與八里台灣天主教安老院不同之處,在於神職人員的參與程度。在天主教老人養護機構中,行政人員與志工或為天主教友,此為共同之處。但部分養護機構台灣天主教安老院是由神職人員直接負責行政與照護職務,但在聖若瑟中心則是由非神職人員負責行政與照護職務,而有一位神職人員專職牧靈,並提供一間祈禱室供有天主教信仰之失智老人做為信仰寄託之處。雖然神職人員並未深入參與聖若瑟的照護工作,但仍可看出天主教精神信仰深入滲透到各處,而不以營利為目的,此為其具有高度照護品質的原因。

硬體設備參觀時我們僅到四樓與一樓。四樓公共空間,有會議簡報室、祈禱室、多功能感官室、家屬聯誼室,陽光陽台等。二樓、三樓之全日托設備因時間因素並未參觀,但由簡報得知除床位外,亦提供各種活動/治療空間,如懷舊區可進行動動腦、手工創意、烹飪美食等活動,日常生活空間則提供麻將、柑子店、春聯/書法/毛線等自主興趣活動。一樓提供日托服務,約五十坪可容納二十位失智長者,布置為居家風格,分為客廳、。餐廳、休息區(11床)、交誼廳(讀報、認知治療)、護理站等區域。除此之外,一樓另外有一區約三十餘坪為提供醫療服務之處所,供復健運動、醫師診療之用。

在此次參觀看到一個科技應用,是聖若瑟的電梯需刷卡才能搭乘,因此僅有員工才能搭乘電梯,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失智老人隨意進出而有走失的疑慮。另外據聞全日托的房間有安裝監視器,床位有安裝感應器,以讓照護人員可以隨時瞭解老人的活動狀態,但應是裝在23樓,因此我們沒有實際看到該科技設備。由於照護失智老人的要求幾乎需要全天候隨時應付各種不同突發狀況,照護人員的負擔很重,因此科技在此可以做到輔助照護的角色,以達到降低照護負擔、注意老人安全、提升照護品質等三個目的。

總結參觀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的心得有二。第一項為除了完善的硬體設施外,完整的醫療資源與人力資源更是高品質老人照護的要件。第二項則是在座談時提到的建議,即透過更多電子資通訊科技的幫助來降低照護者的負擔,提高照護品質的同時仍能兼顧長者尊嚴、愛與關懷。例如經由遠距通訊可以遠距掃墓、遠距探親,建立虛擬實境以協助懷舊治療,架設智慧型監控系統以即時關懷長者行動,或發展隨身影像紀錄器以擴展長者記憶。

最後,經由參觀兩所天主教養護機構,我個人歸納天主教養護機構的共同特色如下:一、神職人員在實際照護工作上投入的人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天主教精神,即愛、尊重與關懷等人道精神。二、天主教精神對於長者的照護品質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愛、尊重、關懷等精神的落實,其意義遠大於實體的硬體建設。三、天主教精神對於長者心靈寄託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在長者親朋好友都已離開的情形下,對於往生後世界需要有一個理解與寄託;透過天主教理論信仰與牧靈人員的協助,可以平撫不安的心靈,享平靜喜樂的晚年。四、天主教精神對於養護機構服務人員是工作上的一個重要支撐力量,因為照護老人是一項非常吃力的工作,若無愛、尊重與關懷的心,一般人難以完成如此困難的職志。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驚夢(Vargtimmen)

歷數不盡渾噩夢境
悠悠醒來
逃入現實

睜眼  四周寂靜

心與腦欲啟動
下意識卻竄升佔位
一抹惆悵緩緩上心口
哀過去記憶 憂未來苦痛
莫名悲傷    交織 擴張 膨脹
滿溢情緒全身席捲
酸楚至極的心  與   掙扎失措的理智

將失衡之際  躍起
再逃入現實
看見Blue Screen

註1:Vargtimmen為瑞典文字,意指黎明前人們做惡夢醒來,心悽惶恐不知所以,如入幽冥黑暗境地的心情。Vargtimme亦為伯格曼(Bergman)執導之恐怖片電影狼的時刻 (Hour of the Wolf)的原片名。
註2:本文以Vargtimmen的驚夢意義作為標題,以曉明本詩作的原意。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台灣天主教安老院參訪

參訪台灣天主教安老院是一趟奇異的心靈體驗。在靜謐安詳的氣氛中,與活潑開朗的長者交談,向信德堅定的修女請益,充分體認天主教義、愛的真諦在老人照護上的極致展現;經過修女們無我無私的愛,我在此看到老人尊嚴與生存權利的真正意義。

2011年1月12日,一個冷冽寒冬的午後,全台凍冷,新聞報導玉山於零下一度剛飄落冬季初雪。在八度低溫下,一群輔大的參訪團體:由電機、社工、法律系老師、醫學院研究生以及宗輔室同仁等組成的八人隊伍,在黃神父帶領下朝攝氏七度的台北縣八里鄉邁進,展開一場感動之旅。

出發前我已預做功課,瞭解台灣天主教安老院是由安貧小姐妹會(The Little Sisters of the Poor, Home for the Aged)的四位修女於1968年來台設立,至今已43年,位處於觀音山山麓,淡水河畔,會主為法國修女余剛貞(Jeanne Jugan)。余會主於1982年受封真福,並在2009年10月12日進一步由教宗本篤十六世封為聖女。安貧小姐妹會從1839年成立以來,在全世界32個國家成立二百餘間安老院,每間均頗具規模,在台灣則僅有八里此一間安老院。此二百餘座安老院目標一致,皆為70歲以上窮苦無依老人安養善終。台灣分院可安置九十餘位長者,入院條件需貧苦無依、能健康自理,宗教不拘,但入院後即便有重症仍將照顧其至終老。從網站訊息可看出該院與外界互動密切,常有外界團體以志工身份至院區舉辦各式活動,如基金會慈善義演、民間藝團音樂舞蹈表演、中學教師學生之關懷活動等,亦有高科技公司贊助院區長者參觀花博,各式外界活動約每週1~2次,堪稱頻繁。

在寒冬常見的陰冷天氣中,我們一行人抵達安老院,見到一棟Ω型的四層舊式建築。我們接受洪修女的招待並順利完成參訪過程,首先參觀了軟硬體設施,最後並與專職員工、志工以及長者進行約一個小時的訪問。硬體設施主要為住房,另外則有餐廳、復健室、聖堂、手工藝室、自理老人區、小廚房、休息室等。我們在寬敞的空間中由一樓至三樓逐步行進參觀,過程中或見長者緩步穿梭其中。

在洪修女的介紹下,我們了解目前院區之人力資源,主要由十四位修女來照顧七十餘位長者,約1:5的比例。另外後勤支援則有三十五位全職聘僱人員,包含庶務、照護、廚房、行政、清潔等,其中庶務人員約二十五位,而可協助修女進行護理之照護人員主要有四位;社工人員一位,提供社會工作之專業協助;另外還有臨時人員如志工、照顧服務人員、醫生、護士等百餘位。雖然如此,安老院仍然人力有限,為維持照護品質,採被動申請方式,照護人數不能超過九十餘人並且需以貧困無依者為最高優先。

住房散佈於一、二、三樓,分為夫妻房與個人房,個人房又分老先生房與老太太房兩種。夫妻房位於一樓右側,一房有兩床、一套衛浴設備、以及床櫃、衣櫃等基本設施,床几簡明乾淨,一塵不染。二樓左右兩側分別為老先生區與老太太區,主要安置需醫療護理養護之長者為主,目前共有老先生17位,老太太16位,兩區各有1人房、2人房、與4人房等3種房型,原則上平常之各式活動為老先生、老太太分區活動,活動種類多元,如活力音樂園、陶藝課、彩繪人生等活動。三樓則是自理老人區。

復健室位於二樓約有二十餘坪,置放近十台運動復健器材以供長者加強肌力或進行物理治療,據修女提及會有治療師定期來協助長者復健。此房間為我僅見有科技協硬體設備助照護長者的地方。

聖堂位於建物二樓中央處,圓頂挑高約4米,可容納二百餘人,為安養院中心信仰寄託之處。聖堂及整棟建築由西班牙籍耶穌會修士同時期一起設計,進入聖堂氣氛莊嚴肅穆,自有一股寧靜神聖的力量瀰漫在寬廣的空間之中。聖堂每日清晨皆有神父主持彌撒,早晚課皆有一人主禱讀經,藉由誦念玫瑰經,在聖母瑪麗亞的的撫慰下安頓蒼茫無依的靈魂。

手工藝室是一間也約有二十餘坪、明亮而充滿活力的房間。我們見到約六位長者正孜孜不倦地組拼裁切加工各式手工藝品,如紙雕、陶雕、木雕等,或形肖靈動活潑、或工藝精巧細緻,足見長者們仍有靈巧雙手可完成不凡作品,作品經過販賣之所得並不作為該安老院之收入,而是捐給斯里蘭卡、菲律賓等地之安老院。長者們見到我們的到來,興奮地跟我們分享手工藝室帶給他/她們的好處:消磨時間、社交、滿足與成就。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長者都是來安老院後才經過學習而逐漸學會各項手藝。至此我們深深相信並體會藝術治療在老人照護上的優異之處。

以上充足豐富的軟硬體設施與活動,使台灣天主教安老院能在每三年一次的政府評鑑(內政部社會局以及台北縣政府)連續多次都獲得甲等甚至優等的獎座鼓勵。我們也看到該安老院從長者的食衣住行照顧、文康活動、生活輔導、生命安寧等四方面都能完整的給予身心靈照顧,即便老年重病,修女仍陪伴侍病直至終老,給予不插管不氣切之安寧尊嚴照護,並依照遺囑依其信仰安排殯葬或在三德公墓火化,給予老者全面性、可信賴的安身立命場所。

安老院的財務狀況是令我們好奇的,後來發現也是其最有特色之處。每年約一千萬元的預算來源,修女們堅持必須完全依照百餘年來豎立的傳統方式來獲取:不收受穩定募款來源、不申請政府補助經費、不舉辦募款餐會、不接受政治性質捐款。換言之,安老院要完全依靠施予和捐贈,但不得擁有任何公債利息或永久性的固定收益,為此也不可接受任何可以帶來固定收益或具有永久性收益條件的遺產、捐贈、基金或獻儀。修女們相信:如果她們囤積瑪納,瑪納便會在她們手中腐爛,猶如當年發生在天主子民身上一樣。因此之故,安老院收入全靠捐贈發票、零錢、劃撥捐贈等小額不固定收入,以及修女們一點一滴挨家逐戶募款募資得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皆如此。如此地辛苦,是為了確保安老院之經營能不受社會影響,以堅持創會會主的純善理念:無私照顧貧苦老人直至終老。

最後一項參訪安排,是超過一個小時的面對面晤談,由我們所有參訪者與三位全職員工、四位志工、以及三位長者一起進行。受訪者皆為教友,受訪員工會至懷仁上課受訓,以接受專業倫理等訓練並瞭解評鑑相關事務;受訪志工來自退休的專業廣告攝影師、銀行家、外商公司人員等社會人士。員工與志工皆感召修女的聖德,認為在此服務是一個心靈回饋的志業,獲得大於付出;修女們在此愛的地方把這裡當作家,其對老者的尊重、關懷與愛可從無微不至的小處看出:吃飯、洗澡、如廁,把屎把尿犧牲奉獻而毫無慍色,志工並尊稱修女為「長者的天使」。而在訪談過程中,員工志工與老者之間的互動非常直接而感人,毫無做作的逗樂、幽默開懷的暢談,著實令人印象深刻。三位受訪長者分別為八十歲的蕭老太太、八十四歲的陳老先生、以及九十歲的劉媽媽。長者們述說院內老人來自海內外四面八方不同的環境,同聚一堂卻語言、思想、信仰、習慣互異,巨大的習性差異卻不會造成爭吵,因為在修女愛的教化下一同生活,長者之間已無所爭。

參訪心得如網站上所放余剛貞會主之言:「只要能令長者欣悅,便一無所求。」一語簡單道盡台灣天主教安老院的宗旨。生命尊嚴、信、望、愛、弱勢關懷等人道精神,在此處透過養老、敬老、愛老的具體行動,讓我們在訪問過程中無處不能直接感受而潸然動容。

本文最後整理台灣天主教安老院的不及與需求之處,或可作為將來幫助台灣天主教安老院之處,也可作為將來輔仁大學發展安老院的參考。第一項為晤談時提出的醫療資源需求,尤其是醫生志工的參與,對於安老院有重大的幫助。第二項為工藝品教學志工的需求,此為參觀手工藝室時一位在場志工向黃神父提出的建議,透過輔仁大學藝術學院等師生的專業藝術能力參與,應可擴大幫助老人在藝術治療、園藝治療、音樂治療等方面的成效。第三項為志工提出對往生者殯葬方式之尊重,建議時直言目前台灣殯葬業由專屬業者把持,因此常無法讓往生者依其遺囑進行原信仰方式的殯葬儀式,若能由教友組成哀傷團體,當有助此事。最後一項是個人的建議,希望能再多透過電子資通訊科技的幫助,降低照護者的負擔,以在提高照護品質的同時仍能兼顧長者尊嚴、愛與關懷,若如此則是科技回饋社會、致用人群的終極目標。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德國之旅 (7/7) - 巴伐利亞傳統舞蹈


巴伐利亞傳統舞蹈

        從新天鵝堡下山後,前往慕尼黑附近的一個城鎮吃晚餐,喝德國啤酒,並觀賞巴伐利亞傳統民族舞蹈。我以Canon 550D將表演過程約13分鐘以1024x768格式錄影,但以下改轉為640x480播放格式。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德國之旅 (6/7) - 新天鵝堡

新天鵝堡

      新天鵝堡Neuschwanstein CastleMap),位於德南巴伐利亞邦西南方菲森(Fussen)鎮旁的山上,建於19世紀,至今仍保存得相當良好。新天鵝堡被譽稱為每個人一輩子一定要遊覽的景點之一。

      新天鵝堡建在一座800公尺高的山上,地勢不高但險峻。參觀該城堡不能拍照,並且僅能由人帶隊觀賞指定路線,因此並沒能看到城堡的全貌。

      新天鵝堡有許多有趣的歷史故事與軼事,一般旅遊書都有詳細說明,此處不再贅述,有興趣者可參考旅遊書籍此處提供新天鵝堡官方網站以供參考。

      由於10月中旬時該處氣溫已經降到約攝氏5度左右,加上當時也可以遠望看到阿爾卑斯山北麓的皚皚白雪,因此遊覽時格外覺得氣候冷冽。我以走路方式上山、下山,一眼望去美景盡收眼底,沁涼乾淨的空氣並讓人心曠神怡。


新天鵝堡所在位置(檢視較大的地圖)
本地圖以衛星模式來顯示,建議有裝Google Earth者可改以「地球模式」來看,可看到清楚立體的城堡外型。

新天鵝堡高聳入天際。該城堡為迪斯奈樂園天鵝堡構建的靈感來源。

湛藍的阿爾卑斯山北麓天空。由於新天鵝堡被列為每人一生必遊景點之一,因此遊客如織。

徒步由山下之菲森鎮登爬往新天鵝堡之遊客。又見令人感動的碧雲天與秋紅地。

徒步行程中的綺麗景色,下為波登湖。

由新天鵝堡入口一隅,可一窺阿爾卑斯山頂雪。

參觀新天鵝堡之進入口,其實為城堡側門。但由於正門與多處都不開放也不能拍照,因此僅能由此進入。

由新天鵝堡遠眺阿爾卑斯山北麓。由於在城堡內不能拍照,因此只能在一處窗口,遠望並外拍阿爾卑斯山。

白雪皚皚的山頂。由新天鵝堡遠眺阿爾卑斯山頂壯麗雪色,以DSLR 270mm望遠鏡頭拉近拍攝的景象,有如親臨現場。

由新天鵝堡遠望峭壁上的瑪麗恩橋(Marienbrucke)

由新天鵝堡遠眺舊天鵝堡與山下菲森鎮。

遊新天鵝堡,可搭馬車上山與下山。

不搭馬車,徒步下山,徐徐享受冷冽清新的空氣與美景。


         也分享一下Youtube上介紹新天鵝堡的旅遊影片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德國之旅 (5/7) - 蒂蒂湖(Titisee Lake)

蒂蒂湖(Titisee Lake)

        蒂蒂湖(Titisee Lake)位於德南巴登符騰堡州黑森林南部,弗萊堡(FreiburgMap)東方54公里處,為德國著名的度假勝地。

        十月的蒂蒂湖,寧靜,空氣清新而冷冽。遊客不多,但悠閒安詳,整個環境感覺很舒服。

        在此處除了搭乘遊輪遊湖外,也參觀黑森林有名的咕估鐘(Cuckoo Clock 12),並購買咕估鐘與一些紀念品。此處風景秀麗,因此也拍了幾張好照片留念。

蒂蒂湖所在位置(檢視較大的地圖)

蒂蒂湖標誌牌

蒂蒂湖畔一隅

蒂蒂湖畔一隅-小孩戲鴨

悠閒度假的德國一家人

我搭乘的蒂蒂湖遊輪

一行人購票上遊輪,右邊是遊輪船長。

從遊輪遠眺蒂蒂湖畔的湖光山色

從遊輪遠眺蒂蒂湖畔的湖光山色

蒂蒂湖畔的湖光山色,秋意盎然。

入夜前的蒂蒂湖,迷濛中帶著神秘。正是: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遊湖完畢,要到蒂蒂湖畔的商店參觀著名的黑森林咕估鐘,開始購物。

第一代咕估鐘原型,有鐘擺與鐘槌,但還不會咕估叫。

第二代咕估鐘,開始有複雜的機械裝置,會咕估叫。

拆開咕估鐘,觀察其內在機械構造。

咕估鐘裡面的風箱,就是這個簡單的裝置發出咕估的叫聲。

蒂蒂湖夜景(十月中旬,約晚上8點)

          此外,也分享一下Youtube上介紹蒂蒂湖咕估鐘的旅遊影片。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德國之旅 (4/7) - 斯圖加特的賓士博物館

賓士博物館

         賓士博物館位於德國南部司圖加特(Stuttgart,Map),為一個相當不錯的博物館。內容展示從1986年開始所有的賓士汽車。看了賓士博物館,心得是:要瞭解一百二十四年來汽車發展的歷史,就要到賓士博物館來瞭解。從最早的第一部汽缸引擎、三輪汽車、黑頭轎車、到現代的方程式賽車,賓士都不缺席。

賓士博物館所在位置(檢視較大的地圖)
         
參觀司圖加特著名的景點之一:賓士博物館,我們參觀時間約1個小時。
整體感覺不錯,但參觀時間應估計兩個小時會比較充裕。

賓士博物館外觀

賓士博物館內大排長龍,等著買票進入看展覽

1886年戴姆樂發明汽缸引擎,啟發了汽車與所有動力交通運輸器械的新紀元,也催生了賓士汽車的誕生。

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汽缸在中間。最早的汽車先以三輪車來改裝。

1886~1990年,各種以汽缸引擎為動力的機械原型

1886~1990年,以賓士引擎做出來的其中一個早期電動機械裝置,開始有四輪汽車,但仍以馬車的型式在設計車廂。

1900~1914年,開始有轎車款式的四輪汽車了。

1914~1945年,開始有著名的賓士大頭車

豪華賓士黑頭轎車

1945~1960年,二次大戰後賓士也設計豪華敞篷轎車,開始有現代感

70年代賓士跑車,是當年代非常著名的一款跑車,首開先例將雙門開啟如雙翼,為一個非常創新的設計

賓士的方程式賽車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德國之旅 (3/7) - 海德堡大學古城堡

海德堡大學古城堡

海德堡大學為德國第一座大學,建校於西元1386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該大學於1398年建立一座城堡作為教學研究用,座落於海德堡城的舊城區南邊的山上,現今稱之為海德堡城堡(Heidelberg Castle)。

海德堡城堡所在位置(檢視較大的地圖)

目前該城堡已沒有學生與老師在其內上課,因為目前的海德堡大學校區已經移到海德堡市區的舊城區(Map),而該古城堡則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

其內有一個超級大酒桶,稱之為Heidelberg Tun,建於1751年,可容納220,000公升的酒,約2層樓高,需爬梯子才能到酒桶頂端。此酒桶是當初的皇宮儲存葡萄酒之用,以供客人飲酒。此酒桶有一個非常有趣之Perkeo酒神的故事

離開海德堡城堡進入海德堡舊城區,有一個聖靈大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Map) ,其歷史紀錄最早出現於1239年的文獻。由海德堡另外必遊的一個景點為卡爾-西奧古橋(Karl-Theodor Brucke, Map),於1786─1788年間由 Elector Karl Theodor 所建造,跨於內喀爾河(Neckar R.)河上(萊茵河三大支流之一)連接海德堡城新舊城區。

從海德堡市舊城區Kornmarkt Platz廣場往上眺古海德堡大學古城堡,其外觀為城堡造型

海德堡城堡一隅,護城河內外皆有古城牆

海德堡城堡旁小徑:碧雲天,黃葉地

海德堡城堡裡著名的超級大酒桶(Heidelberg Tun)

從海德堡大學(山上)遠眺海德堡舊城區聖靈大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Map)

海德堡騎單車老人。
此照片非常難得,是在馬路上隨意行走時,回眸一瞬間拍下來的驚喜。

從海德堡大學(山上)遠眺著名的海德堡古橋:卡爾-西奧古橋(Map) 

海德堡城卡爾古橋頭著名的猴子

卡爾古橋頭美輪美奐的碉堡裝飾, 塔裡原是陰暗的牢房。 目前古橋則保留給行人徒步專用。

卡爾古橋上的賣藝者